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村落街道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记忆 绥江瓦房

    信息发布者:wj18387079069
    2017-04-30 14:14:44    来源:微绥江   转载

    ade14d1fde82d43bee434114c975fa2f.jpg家,我的记忆里是旧时川南风格的板壁黛瓦,是堂屋顶上燕子的呢喃,是不论经历多少风风雨雨,依然默默等候我归去的老瓦房。

    0606f776a037fce8f7ba56bb44441706.jpg

    直到现在我仍记得,在家的一瓦之下,有着我和伙伴们的嬉笑怒骂,也有着一家人共度的安然岁月。

    “天地之间有片瓦,五行相合是吾家。”《周书》载“神农作瓦器”,《礼记》云“夏时昆吾作瓦”。瓦的起源几乎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。祖先们以金取土,以水和泥,于烈火中烧结成瓦,将瓦叠于椽木之上,一瓦遮头,遮风又挡雨。在千年的岁月中,瓦分阴阳,阴阳相济,成就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。于是,瓦,顺乎阴阳,合乎五行,它不仅守护我们走过千年岁月,更是陪伴我们生老病死。

    瓦在,家在。

    安史之乱以后,杜甫流离到四川成都,由于得到好朋友严武等人的资助,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到了一块荒地,盖了一座小茅草房(“杜甫草堂”)居住下来。茅屋刚盖起来不久,就在这年的八月遭到一场暴风雨的洗劫,屋顶的茅草被刮走,屋内彻夜漏雨不止,诗人一家在寒冷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。于是,诗人杜甫写下了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。期待: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”,稳如泰山,不惧风雨的瓦房,才是杜甫所向往的安身立命的家。

    直至我少年时,瓦房仍是几代人为之奋斗的目标,是儿时攀比的筹码。高房大屋、画栋雕梁一大堆形容瓦房的词藻印于脑海。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